时光网特稿 威尼斯,电影节之父,历史最为悠久的国际电影节,这几年,他锐意求变。四年前的威尼斯,一个叫做
昆汀·塔伦蒂诺的导演把电影节搞成了“个人关系表彰大会”;三年前,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拨乱反正,用了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
《浮士德》,为威尼斯重新扛起了艺术电影的大旗;两年前,
迈克尔·曼把大奖给了残酷、冷酷的
《圣殇》,也算是还原了威尼斯的地位。去年,纪录片
《罗马环城高速》,爆出了冷门。
在不少年之前,三大国际电影节各有侧重,比如说柏林比较钟情政治类话题的电影,时常会有一些在本国被禁映的片子在柏林拿下大奖;戛纳比较偏爱小众文艺片,经常会推出一些怪口味的导演和他们的作品;而作为三大电影节中最古老的威尼斯电影节,它是最文艺、最艺术的。在2012年,意大利人阿尔伯托·巴巴拉接替马可·穆勒,执掌威尼斯电影节后,这个已“年入古稀”的电影节似乎开始迈起了“拨乱反正”的步调。
作曲家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成为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他在影片的选择上也显得更为“电影节化”。将出现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的电影,大多数是一些很纯粹的文艺片,略显小众和桀骜,这和前些年威尼斯紧抱“好莱坞大腿”的商业化转型截然不同。这或许是一件好事,因为要把纯粹的电影还给电影节,威尼斯并不是好莱坞颁奖季的欧洲前哨站。一个70多年历史的电影节,正在焕发着青春。
下一页:
参赛影片概述:文艺回暖 大师缺阵
参赛热门影片详述:《鸟人》《闯入者》夺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