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能看得懂百老汇
当高冷百老汇碰撞最in流行元素
被贴上"高冷"标签的百老汇早就与时下最in的流行文化碰撞出火花。通过这些"接地气"的典型例子你会发现,原来看懂百老汇根本不是难事。→
2015-01-02 11:00:07 来源:Mtime时光网
-
其实你也能看懂百老汇
百老汇(Broadway)是个乍听起来有些高冷的名词,挂着“高雅艺术”标签的舞台表演在大家看来也总是甩不掉小众化消费的形象。殊不知,近年来不少纯正的百老汇作品早就与我们熟悉的流行文化有着深度融入与交叉。创作中对创新题材的需要,商业运营上对拉拢新观众、开拓新市场的紧迫需求等因素,都促使宽街(百老汇戏称)开始以更宽的视野来定义自己。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百老汇(以及西区)舞台文化与当下最in流行文化摩擦出的一些典型作品。透过它们你可能会发现,原来看懂“百老汇”也不是什么难事。
-
蜘蛛侠——漫画英雄的百老汇惊奇
音乐剧《蜘蛛侠:终结黑暗》是近年来百老汇的惊奇事件。大量的动作元素、多媒体视觉效果、全舞台的特技表演构建了这部戏的视觉冲击感。U2乐队波诺作曲配词,小蜘蛛与玛丽简的爱情故事、与绿魔的正邪对抗也都是这部百老汇剧最”亲民”的卖点。
6500万美元的总投资及开演后每周100万流水成本堪称百老汇史上最奢侈投资。由于预演以前主卡司就全体更换了好几轮、开演后又断有特效替身和主演受伤,这不仅给剧组招来劳工部和演员工会轮流检查安全问题罚单开不停,从2010年首次预演到2011年最终公演,百老汇版《蜘蛛侠》也创造了历史最长的182场预演期。这位漫威超级英雄的舞台之路本身也够拍一部戏了。
-
MJ·辣妹·绿日:流行乐进军百老汇
没听过《泽西男孩》里的四季乐队?ABBA金曲轮播的《妈妈咪呀》太过老气横秋?这些百老汇经典可能会因为“过时”被八零九零后嫌弃,于是许多更有“现代感”的音乐题材作品就如春笋般绽放在近年来的百老汇与西区舞台上。
如同迈克尔•杰克逊模仿秀一般的舞台剧《颤栗现场版》(Thriller Live)、基于辣妹组合故事与打榜歌曲创作的音乐剧《永恒的欢呼》(Viva Forever!)、绿日乐队的摇滚专辑《美国白痴》背后的故事概念与歌曲也被改编成同名舞台剧在百老汇演的风生水起。流行音乐主题的百老汇&西区新剧在口碑与制作水准上尽管参差不齐,不过能把舞台剧的陌生人带进剧场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
卖座大片开辟舞台小天地
当《魔戒》《哈利•波特》《饥饿游戏》这样的名字出现的时候,绝对能让太多书迷或者影迷提起兴趣。你也许不知道,这三部如雷贯耳的大作都已经推出或者正在酝酿舞台剧的版本了。
眼下脱胎于畅销小说或者卖座电影大片的舞台剧是高冷艺术接地气的新招数。2007年,斥资1200万英镑打造的音乐剧《魔戒》在伦敦西区上演。相较于彼得•杰克逊的加长版三部曲,舞台剧《魔戒》仅仅用了3个小时三幕戏就说完了整个故事,它不仅征服了《卫报》《泰晤士报》剧评人的挑剔口味,也在慕名而来的观众之中风评颇佳。而未来两年内,西区的观众还将有机会一睹话剧版《哈利•波特》与《饥饿游戏》舞台剧的风采。
-
百老汇力量扭转光影世界
聚焦百老汇台前幕后的美剧《名声大噪》不仅有百老汇熟面孔克里斯蒂安•鲍尔和梅根•希尔缇参与主演,诸如丽莎•明里尼与伯纳黛特•彼得斯等大名鼎鼎的前辈人物客串助阵,算得上是近年来透过小屏幕输出百老汇文化的不错案例。
比起《名声大噪》两季后被砍的结局,进军银幕的百老汇势力虽然退居幕后却成就非凡,《冰雪奇缘》就是最佳代表。从影片词曲作者托尼奖得主洛佩兹到配音演员伊迪娜•门泽尔(《坏女巫》)、乔纳森•格罗夫(《春之觉醒》)、乔什•加德(《摩门经》)和桑蒂诺•丰塔纳(《灰姑娘》)都是百老汇响亮的名字。这样充满百老汇元素的电影,也能是老少咸宜通俗易懂的佳作。
-
旧时经典换新颜
大厨詹姆•麦卡沃伊一夜之间将成餐馆主人;电视台天气预报员比莉•派柏订婚之后打算撮合成天吵个不停的同事达米安•刘易斯与莎拉•帕丽什;梦想成为反对党领袖的女政治家雪丽•亨德森因形象问题被迫下嫁……这些毫无古典痕迹的剧情构成了2005年BBC迷你剧《莎士比亚重现》。《麦克白》《无事生非》《驯悍记》《仲夏夜之梦》这四部莎剧重换新颜,变身当代题材电视剧集。
银幕上也不乏舞台经典的植入当下社会的例子。原本以大萧条时代为背景的百老汇经典《安妮》就在今年被索尼大胆翻新,第三次登上银幕的《安妮》这一次彻底融入了当下的纽约城,而剧中经典曲目也被Jay-Z等流行音乐大咖重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