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网特稿 中国内地市场105天的贺岁档(广义)鸣金收兵,票房市场大战告一段落。据不完全统计,贺岁档创造了近3亿人次的观众数量新高,107亿元的票房也标志着一个新纪录诞生。
从1997年《甲方乙方》12月下旬上映开始,在国内的电影产业语境里,12月中下旬为狭义贺岁档。随着市场扩张和上映电影数量增加,慢慢的11月底开始也勉强算成贺岁档的开端,而春节档、情人节档则被归到广义的“贺岁档”概念里。由于春节时间每年都有变化,因此广义贺岁档时长每年都不同。
2014年11月21日
《黄飞鸿之英雄有梦》、
《狂怒》,算是2014~2015贺岁档“打响第一枪”,直到2015年3月5日过完元宵节结束。今年的这个档期共取得107亿元票房,相比2013~2014年贺岁档,78天收入64亿的票房成绩有了64%的提升。
今年春节长假的票房火爆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当天全国票房仍保持1亿元的产出),于是这个周期延长到了105天。虽然平均下来每天1亿票房,但显然不是每部影片都能笑逐颜开,也不是每天都票房大爆,2月18日大年三十当天全国票房2100万元就是低点。
众所周知的原因,贺岁档基本是国产片天下,虽然11月底和1月份都有一定数量引进片上映,但很少能对国产片造成冲击。2014~2015贺岁档最显著特点就是票房过亿国产片增多,但单片总票房破纪录的较少。对比2012到2013贺岁档出现
《人再囧途之泰囧》和
《西游降魔篇》双片突破12亿来看,2014~2015贺岁档势力平均很多,
《智取威虎山》、
《天将雄师》、
《澳门风云2》等强片都有不错的票房,但没有过10亿的电影。
贺岁档影片国产片平均口碑也在逐渐下降,时光网友平均打分也在降低,2013到2014贺岁档国产片票房前十平均分为6.33分,今年这个数字为6.22。像《泰囧》这样票房与口碑双赢的电影越发稀少,而“综艺电影”的现象更是引发争议,让曾经的“贺岁档之王”冯小刚痛心疾首。
近3亿人次的观众和电影人们一同走过了这105天,很多纪录和事件需要我们梳理与回顾,让我们一同走进2014~2015年贺岁档的八宗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