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网讯 今天(3月16日)下午,著名中国电影史研究者、《中国电影发展史》作者之一
李少白先生去世,享年84岁。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于安徽太和县的一个偏僻乡村,他的中、小学时代在战争的动荡中度过,其父是皖北一带有名的医生,其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李少白产生很大影响,使李少白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对他后来从事电影理论研究影响颇大。
1949年弃学从军,1950年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大区影片经理公司工作,那时公司除放映国产片和苏联片外,还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这样使李少白对影片有了比较广泛的接触,开始了对电影的学习和钻研,1951年底在《大公报》上发表《谈苏联影片〈起死回生〉》,从这时开始,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影评文章。
1954年,调到北京电影发行总公司宣传处工作,参加公司的选片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关于
《罗马11时》、《没有留下地址的信》、
《马路天使》、《起死回生》、
《南海潮》等国内外影片的评论文章。1956年,被《文艺报》聘请为电影方面的评论员。1957年,调到影协。1958年,调到电影协会电影史研究室,参加了由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的编写工作,这是一部史料翔实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电影史书,于1963年问世,影响深远。此后,着意于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研究。
1978年后,撰写大量理论文章及书籍。如《谈影片故事性》、《论电影人物形
象塑造》、《中国电影历史及理论》与著作《影心探赜》、《影史榷略》等均有很大反响,梳理了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体系完整规范,资料翔实,系目前中国电影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书籍。近年来,还参与了大量的关于电影的专题片的监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