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导演
王凡的长片处女作
《北京卡门》国外载誉归来,近期陆续在北京举办三场展映活动,引发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影片获得了业内三个具有专业影响力的官方平台共同推荐: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踪·迹”艺术电影推荐展(4月6日)、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故事”展映单元(4月21日)和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5月3日)上与观众见面。
《北京卡门》先后荣获2016年休斯顿国际电影节“雷米奖”、 2015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崛起之星”奖、2015年欧洲万像国际电影节“最佳青年影片奖”。影片还入围了2015年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单元”、2015年华语影像论坛“剧情长片单元”、2016年柏林华语电影节“故事片”单元、2016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市场展映”单元,备受国内外媒体和影评人的赞誉和青睐。
“踪·迹”影展特别推荐 导演协会专业认可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踪·迹”影展旨在推荐具有原创精神的优秀国产片,本次参加展映的十部电影都是在国内外获奖的新片佳作。4月6日晚,入围影片《北京卡门》放映,映后王凡导演与现场嘉宾和观众分享了她的创作历程和国际制片理念,互动交流真诚而深入。
题材特别、风格强烈的另类爱情片《北京卡门》独树一帜,脱颖而出。《北京卡门》虽然是王凡导演的处女作,但她初出茅庐就敢为人先--中国导演首次“改编”西方经典IP《卡门》,中国第一部现代舞电影……《北京卡门》完成了如此多的新鲜尝试和开拓创新,并汇聚了爱情、舞蹈、音乐、欲望、原始、现代等颇具吸引力的元素。
观众表示《北京卡门》的视听语言精确考究,影像呈现饱含激情,有着极大的冲击力。王凡导演介绍影片虽然是中小成本的处女作,但在有限的资金和条件下,依然追求专业上的品质,搭建了国际化的团队,摄影组来自奥地利和德国,男主角来自美国,全程双台艾丽莎加斯坦尼康拍摄。王凡导演很注重分镜头剧本,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投入大量精力与摄影共同制作分镜头,让国外摄影师重新认识了中国新导演创作上的专业度。
作为一部处女作电影,《北京卡门》舞蹈音乐全部原创,紧扣剧情段落和人物内心。影片摄影大气稳健,舞蹈段落的斯坦尼康运镜处理精心设计,灵动呈现;用光也非常考究,注重画面的电影感和品质感。
《北京卡门》正是因为在每一个细节上追求极致的专业精神,才获得了国内外电影节和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认可与推荐。
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故事”展映 本土与国际巧妙融合
《北京卡门》一方面具有国际视野,包括男主角的设置也是西方人,但同时又有本土少数民族--佤族原生态的东西,本土与国际巧妙融合。影片入围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故事”展映单元,将于4月21日19:00在中国电影资料馆2号厅放映。
在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单元中有许多的“卡门”:国家大剧院歌剧《卡门》、英国皇家歌剧院《卡门》,除了传统歌剧形式的卡门之外,电影节还特别选出《北京卡门》作为唯一一部同题材电影与之呼应。虽然是中国导演首次“改编”《卡门》这个西方经典IP,但影片并非照搬原著,而是将“卡门”作为一个精神符号植入当代中国,深入人性的幽微之处,在欲望与压制、自由与占有、身体与灵魂之间角力。故事讲述能歌善舞的云南村寨少女叶门,她为追求自由、充满激情、率真本性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遇到正在排演《卡门》舞剧的美国现代舞编导科恩。叶门随性起舞的自由天性深深地吸引了科恩,她勇敢自由的内心本质也逐渐被科恩发掘,于是便演绎出一个戏内戏外荡气回肠的“卡门”故事。
《北京卡门》大胆尝试把佤族原生态舞蹈与西方现代舞结合。作为一种身体语言,舞蹈能突破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更具有国际性。王凡导演一直在寻找能够走入国际市场的电影语言,《北京卡门》加入舞蹈元素也是她的大胆尝试,影片蕴藏的激情和爆发力,也让外界对于作为新人的王凡导演产生了关注和好奇。
另外《北京卡门》在制片方式上也与国际接轨,制片方北京合拍电影公司用中小成本投资组建了国际化的专业制作团队,启用国际合作制片模式打造国际风格处女作,每一个环节都以国际规范为标准。
入围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爱与自由激情碰撞引发共鸣
《北京卡门》入围今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将于5月3日18:00中国电影资料馆1号厅放映。这是一个青春洋溢的平台,《北京卡门》能在那么多国产新片中脱颖而出,在于它关于爱与自由的探讨以及风格化的影像都很能激起年轻人的共鸣。
《北京卡门》从筹备到拍摄历时4年,期间经历了多次云南实地采风,场景横跨动感时尚的现代都会与原始质朴的西南边陲。影片既有对人性弱点的深邃洞察,同时又紧贴当下语境。佤族少女叶门背井离乡,进入大都市,面对爱情、面对机遇该如何选择和把握,几乎每个年轻人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而关于爱与自由的永恒话题,更能引发他们的思考与探讨。
4月21日北京国际电影节和5月3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北京卡门》的放映结束后,导演王凡都将携主创与观众见面,并邀请业内嘉宾出席见面会,让我们共同体验一场爱与自由、身体与灵魂的激情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