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网特稿 当福斯影业宣布
《独立日2》的片名为“卷土重来”时,大部分当年看过前作的影迷都会心有戚戚焉。很多人早已认定,外星人迟早会卷土重来,不过这一等就是20年。
回过头来重新审视
《独立日》,会发现它绝非只是所谓的科幻片血统那么简单,科幻、灾难、爱国主义、特效多位一体。本来,这样一个大杂烩作品很容易就会滑向烂片深渊,但
罗兰·艾默里奇和他的团队却将这些元素完美糅合在一起。
透过灵光乍现的创作源起,台前幕后的制作花絮,宣发营销的趣闻轶事,让我们一起回望20年前《独立日》横扫全球影坛的霸气,重温那一场场视听盛宴带给我们的酣畅淋漓。
1994年,艾默里奇和制片人
迪安·德夫林在为影片
《星际之门》宣传时,一位记者问艾默里奇是否相信外星人,艾默里奇说他并不相信,“但我相信幻想,我相信‘如果’。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门,发现一些庞大的宇宙飞船盘旋在天空时,你会怎么做?听起来那会是人类历史上最酷的一天,不是吗?”随后,他转头走到了迪安身旁:“我想我们有下一部电影了。”
① 剧本构思-故事格局最大化,剧本一天内过审
《星际之门》的全球大卖使业内认为科幻类型片的复兴时代再次来到了。艾默里奇和迪安特意跑到墨西哥构思《独立日》剧本。创作过程很顺利,只用了30天便宣告完成。一个周四中午,剧本被送交福斯影业,第二天上午10点,福斯变回复同意拍摄。次周一,影片便紧接着开始前期筹备,当时福斯给出的预算为7000万美元,足见对剧本的认可。
《独立日》反映了多人物命运,和经典灾难片《海神号遇险记》类似,影片中并没有唯一的英雄,每个角色的出现和离开都会对故事产生影响。艾默里奇曾回忆,正是
《海神号》的导演——灾难片大师
伊尔温·艾伦让自己看到,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个性、阶级、种族、性别对影片的重要,“灾难片能够最大范围满足观众对电影的娱乐性需求,这绝非是一种类似‘好人最后会打败坏人’的固定结局类型。我们试图打造一个均衡的卡司阵容,让观众感觉到每一个角色对于故事都是同等重要的。在灾难中,每个角色都可能死去,失去任何一个角色都会对故事的走向造成影响。”
人们在向别人讲故事时,总会无意识的去修饰故事本身,就好像你上班途中出了一个小车祸,但到了办公室肯定会向同事说车祸有多么严重而导致上班迟到。艾默里奇正是通过这一点,利用电影把故事讲大,在科幻的外衣下把故事的格局和世界观最大化。
影片对51区的大篇幅联想让美军心有不爽,不过并没有干涉影片的拍摄(图-“51区”外随处可见的禁行标)
毫无争议,《独立日》是一部弘扬美国主旋律的爱国影片,是美政府与美军都乐见的出色宣传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最初,美国军方曾表示愿意为影片拍摄提供人员、车辆和服装上的协助,但条件是剧本中必须删除涉及“51区”的内容,制片人迪安权衡利弊后拒绝了。对于这样一部包含诸多军事元素的影片,如果说完全丢开军队的支持,显然就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好在,美军不给力,还有友军来帮忙。迪安联系上以色列空军,希望能有一些展现空军以寡敌众的现实素材做参考。以军倒是很爽快,给了一些经过删减的秘密资料,由此艾默里奇和迪安完成了本片高潮战的情节创作。
-下一页-
台词致敬《侏罗纪》 史派西错失片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