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网特稿 经历了上一季度的票房寒潮,2016年第三季度的“国产保护月”加影市必争之地“暑期档”又重新燃起了人们内心对内地票房市场的小火苗......
根据时光网专业版MtimePRO数据,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内地市场电影票房累积106.9亿(因9月份的数据还在统计之中,最终的数据还会有微调,下同),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约14.9%,相较上季度票房低谷,上涨达6.3%;观影人次3.36亿,环比上涨12%。纵观近五年第三季度内地票房,同比趋势今年首次出现下跌。如此可见,二季度的票房寒流虽渐渐退去,但本应属于影市的夏日狂欢却没有真正“燥”起来。
2012年至2015年,内地票房市场同比上涨分别为32.6%,52.9%,和54.1%,今年同比却一改常态,不升反降。对比2015年至2016年各季度票房,今年第三季度票房环比上涨6.3%,但较一季度却减少了近40亿。从档期上看,一季度的春节档和三季度的暑期档都是影市必争的最佳档期,所有影片都会各显神通,卯足劲吸引观众,而暑期档相较春节档出现如此大的落差,着实让人失望。
根据2016年1月-9月的月度票房趋势不难看出,除二月份票房以“一览众山小”的态势居高登顶外,其它月份均表现平平,有暑期档加持的7、8月份也未能幸免。
2016年春节档7天36亿元票房,54天破百亿元的中国电影票房成绩,曾让不少人预言今年全年轻松闯过600亿元大关。然而,截至8月7日,内地总票房才刚刚突破300亿,面对电影票房增速放缓的状况,业界人士也纷纷下调全年票房预期。
在影院与荧幕数年年增加背景下,票房却同比下跌,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1.“少”—— 缺少口碑佳与话题性强的“爆款”影片。火热IP加“小鲜肉”,一直被看好的两服票房灵药在三季度的表现并没有给人惊喜。影片《致青春2》以及
《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无论故事情节还是演员演技,连粉丝都纷纷感叹“累觉不爱”。即便
《盗墓笔记》这样的超级IP,在拥有孕育奇迹潜力的7、8月也没能突破10亿大关。
2.“降”—— 电商票补不断减少,免费观影渠道广。在线票务平台不断缩紧的“票补”以及网络电影的崛起,对走进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形成了一定的分流。
3.“虚”—— 制造情怀,生套标签,买账者寥寥。在影片质量够硬的基础上,情怀营销往往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生搬硬套,虚假标签,吃瓜观众也会心生反感。
4.“杂”-各路资金涌入,逐利挣快钱。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各路资本纷纷涌入,无论是大制作大投入还是三流演员小成本,多以高票房高利润为最高目标,烂片扎推也就不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