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自影视生活第一站 时光网)
伊斯特伍德曾执导过
《美国狙击手》《萨利机长》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而他在新片中尝试了自我突破的导演方法,即起用事件的当事人饰演他们自己。这一尝试的结果是一个混合体,使人难以判断该故事的主题究竟是勇气,是信仰,还是爱国主义。
根据Jeffrey E. Stern所著书籍《15:17开往巴黎:一个恐怖分子、一辆列车和三个美国士兵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影片讲述了三位美国朋友的故事。在欧洲旅行时,他们在一辆列车上阻止了一次恐怖袭击,由此成为了英雄。
在列车事件之前,我们认识了斯宾塞·斯通、安东尼·萨德勒和亚历克斯·斯卡拉托斯,三人自孩童起便是挚友。影片展示了他们自小学至斯宾塞和亚历克斯加入军队时的人生。最后,三人在德国相会,准备搭乘由阿姆斯特丹开往巴黎的列车。一个恐怖分子登上列车,射伤了一位乘客,斯通、萨德勒和斯卡拉托斯挺身而出,解除了恐怖分子的武装并制服了他,拯救了列车上的所用乘客,包括被射伤的人。
首先,列车上发生的故事本身不同寻常,斯通、萨德勒和斯卡拉托斯展现出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伊斯特伍德非常精妙地展现了这个真实事件,然而列车上的事件只占据了整个影片的数分钟,影片的剩余部分被用来塑造三个主人公的性格和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虽然斯通、萨德勒和斯卡拉托斯传神地再现了他们令人窒息的真实经历,但不幸的是,
他们不是真正的演员,在占据影片大部分时间的性格塑造场景中,他们显得非常挣扎。影片的主人公真实经历了影片意图展现的列车事件,但三位英雄却无法表演出那一英勇时刻之前的属于自己的平凡生活。欧洲旅行的场景,基地训练时通过Skype交谈的场景等,都显得牵强突兀。
我能理解伊斯特伍德让斯通、萨德勒和斯卡拉托斯饰演他们自身的用意所在,这一尝试在某些方面确实有效,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却失败了。如果让一些训练有素、富有经验的演员来饰演主人公,影片的表现效果可能会更好,他们可以为那些节奏缓慢的性格塑造场景增添真实感情和感染力。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伊斯特伍德在拍摄主人公欧洲旅行的场景时,采用了手持数码相机而非胶片拍摄的方法,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突破。我猜测,导演本希望通过这种拍摄手法,给观众带来某人在旅行时拍下的真实镜头的感觉。
问题在于,这些镜头与影片其它场景的基调并不协调,而对一位大师级的电影制作人而言,这种拍摄手法也显得有些怪异。影片中还充溢着许多辅助角色,他们只有一两个场景,仿佛他们出现在影片中,只是因为真实生活就是如此。
当你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时,你当然不希望改变太多,但有时候,你需要删除一些角色,因为他们无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认为,这部影片需要删除几个不必要的角色,例如我们在影片开头看到的几位老师中的一位,又如在斯宾塞和安东尼在意大利与亚历克斯会面之前,与他们俩混在一起的那个年轻女生。
影片的最后二十来分钟是它最出色的部分,伊斯特伍德十分娴熟地展现了列车上的恐袭事件。这一场景揭示了尖锐的细节,当斯通、萨德勒和斯卡拉托斯再现他们的英勇时刻时,观众不禁会双眼含泪、喉头哽咽。
伊斯特伍德十分出色地为这一时刻的到来渲染了期待和危险的氛围,贯穿整部影片的一些简短的列车镜头已经为这一时刻的到来作了铺垫。
该片的主题显然是勇气,但某些时候被爱国主义的渲染所盖过。考虑到斯通和斯卡拉托斯都曾在美军服过役,这种渲染并无不妥。但是,影片中出现的基督教信仰的主题,却有些偏离了故事的主体。虽然斯通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基督徒,但我还是觉得,将基督信仰的元素纳入影片阻碍了真正主题的表达。
《15:17开往巴黎》很可能不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最佳电影之一,这位导演在他的生涯中已经留下了太多经典影片了。《15:17开往巴黎》的败笔,在于它没有在表现那件极具吸引力的真实事件上投入足够时间,也没有将勇气作为它真正的主题。虽然斯通、萨德勒和斯卡拉托斯在列车场景中的演出十分出色,但他们的表演不够撑起整部片子。
尽管该片有这许多缺点,但斯通、萨德勒和斯卡拉托斯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值得一看。哪怕只是为了观赏他们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如何将那件震惊世人的列车事件重现在大屏幕上的,有意者也应该走进影院。